俗话说:每一场国难背后,都会有“寄生虫”。
当疫情肆虐,全国上下都在生存拼搏的时候,张核子却在暗处盘算着如何借机牟利。
靠着核酸造假、伪造绿码,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,他就收割了4.5亿资产。
很快,他“核酸造假”的消息被曝出,“好日子”也走到了尽头。
被迫转型后,如今张核子的下场可谓是大快人心!
大发“国难财”1990年,张核子考入中国医科大学,后来成了中国首批DNA研究生,手握法医学硕士学位。
展开剩余91%毕业后,他的起点相当高,进入深圳市公安局,干的就是DNA鉴定。
他还参与筹建了国内最早的DNA鉴定中心之一。
这身“科班出身,体制内权威”的行头,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信用背书。
可张核子觉得,体制内的发展不符合他的预期,这个理由,为他后来的转身提供了完美的注脚,他深谙专业背景的妙用。
张核子第一次创业,是2000年,和妻子巴颖一起搞了个装饰公司。
那时候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热,他们专做别墅和会所设计,狠狠抓住了风口,在深圳华侨城都搞下了三套别墅,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。
这次成功,让他尝到了机会主义的甜头。
但他真正的野心,显然不止于此。
2012年,张核子嗅觉敏锐,他敏锐地捕捉到国外基因检测行业正快速兴起的风口,立刻调转船头,放弃此前那些并不算成功的生意,转身杀回自己的“老本行”,也就是基因技术领域。
那一年,他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,并把个人资历这张王牌打到了极致。
他是中国首批DNA研究生,履历上还写着“前公安局刑侦鉴定专家”。
这些头衔一亮出来,本身就带着天然的权威感。
张核子不仅把自己包装成行业的先驱,还在各种公开场合高喊口号:“让基因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,让人类寿命延长十年以上!”
这样宏大的愿景,既有科技乌托邦的味道,又让人感觉这是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业。
在资本市场和政府项目眼中,他几乎就是“完美创业者”的人设,既懂技术,又懂司法鉴定背后的权威属性,还能用激情澎湃的故事去打动人心。
他的商业模式,也由此建立在“信任”这块基石之上。
普通人因为他的专业背景而信任他,投资人因为他的技术愿景而买单,地方政府更是被他描绘的“科技兴城”蓝图所吸引。
短短几年时间,核子基因便迅速在全国扩张,设立了多家子公司和实验室,张核子也开始从一名科研人员,摇身一变成了意气风发的“科技企业家”。
表面看,他在用基因科技书写未来,实际上,他也在用这份信任编织一张庞大的商业网络。
病毒式的扩张有了“专业”这块金字招牌,张核子接下来的操作,才真正显露出他的商业本色。
他要的不是精耕细作,而是病毒式的扩张速度。
2016年,他推出了一个叫“百牌万店”的计划,核心产品就是“基因小屋”加盟项目。
这个模式的设计,简直是为收割市场量身定做的。
想加盟?门槛低到不可思议。
你不需要懂基因,也不需要懂医学,只要短短3天培训,就能上岗。
利润高到让人眼红,加盟的代理商,最高可以拿到70%的分成。
宣传材料里更是画出了一张巨大的饼:一个地级市代理,一年能赚500万。
一个小小的基因小屋,一年也能搞到45万。
这种模式的本质,就是把高精尖的基因检测,硬生生降维成一个谁都能干的快销品生意。
张核子真正卖的,从来不是尖端技术,而是一张张“加盟资格证”,以及一夜暴富的幻觉。
他精心营造出一种氛围,不需要懂科研、不需要懂医学,只要交钱加盟,就能分享未来基因产业的巨大红利。
为了打动潜在投资人,他会把“基因检测是下一个互联网”挂在嘴边,还不断放大成功案例,营造出“错过就再也追不上的风口”的紧迫感。
效果立竿见影,短短几年间,蜂拥而至的加盟商把核子基因的触角迅速延伸开来。
到2019年,他的网络里已经汇聚了900个代理商、400家门店,几乎像毛细血管一样,密密麻麻地渗透进全国2300多个县镇。
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小老板们来说,这张加盟证不仅是一纸契约,更像是通往财富的船票。
正是这张提前编织好的大网,在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时,成为他手里最锋利的王牌。
当全国对核酸检测的需求瞬间井喷,他几乎不用从零开始搭建,而是直接把原本的加盟商、门店改头换面,摇身一变就成了核酸采样点。
别人还在紧急招聘、争取资质、采购设备时,他已经用现成的体系完成了市场渗透。
也因此,才有了后来累计检测人次超过7亿的惊人数据,以及仅2022年一年就疯狂新设16家核酸检测公司的“神速扩张”。
在外界眼里,这是技术与实力的胜利,但在他这里,真正驱动商业帝国的引擎,从来不是技术,而是这套低门槛、高诱惑的加盟模式。
一个披着科技外衣,却实则靠加盟费和规模效应滚雪球的资本游戏。
当造假成为一门生意速度和利润,是这个模式的A面。
而B面,则是对质量的系统性牺牲。
可以说,在“核子模式”里,违规和造假不是偶然的bug,而是为了维持高速运转而必然产生的系统性风险。
把时间线拉长看,你会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。
疫情之前,他的公司就被曝出过伪造染色体检测报告。
到了疫情期间,这种对质量的漠视更是变本加厉。
2021年,济南华曦,还没完成检测,就敢上报“全部阴性”的结果。
2022年,长沙核子华曦,因为用没有资质的人员搞检测,被罚款2万块了事。
真正引爆舆论的,是2022年11月兰州那份官方通报。
核子华曦实验室,居然把阳性人员的信息,错误地录入到了阴性人员的名单包里。
这一系列的丑闻,横跨不同时间、不同地点、不同业务,它们共同指向一个冰冷的现实:在张核子的商业逻辑里,准确性和规范性,是可以为了速度和利润让路的成本。
当他说出“不是赚国难钱,是为国家分忧”时,听起来格外刺耳。
造假,成了他商业模式里维持高利润和高速度的“必要之恶”。
信任破产后的全面清算“核子公司开到哪,疫情就爆到哪”,这句民间流言,虽然不科学,但精准地反映了公众情绪的转向。
当信任的堤坝决口,反噬是必然的。
疫情结束后,检测需求锐减,张核子的“保护伞”没了。
他试图转型,把目光投向了农业。
2023年,武汉核子农业科技成立,先是搞方便米饭,后来预制菜概念受争议,又转向“低升糖大米”。
可这一次,市场不买账了。
公众的第一反应是:“核酸大王的米,你敢吃吗?”这种深入骨髓的不信任,成了他所有商业尝试的绊脚石。
张核子那所谓的大米,价格是普通大米的5倍,口感还不好,最后结果是严重滞销。
这一次的失败,根源不在于产品,而在于他个人和品牌的信用已经彻底破产。
随之而来的,是法律和市场的双重清算。
公司规模从5000人断崖式下跌到500人,大规模欠薪裁员。
一位为公司拿下数千万订单的杨先生,被拖欠98万奖金,即便在他儿子患白血病急用钱的关头,公司也只同意支付不到一半。
今年2月10日,因为拖欠员工20.5万元的劳动报酬,张核子被深圳南山区法院发布了限制高消费令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老赖”,连出行都受到了限制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张核子一边被员工和市场追债,一边又在起诉别人。
自去年底,他旗下的公司开始起诉多地的卫健局,追讨核酸检测的欠款。
而从今年5月开始,他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媒体,起诉多名博主侵犯其名誉权。
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,正是市场对他信任透支的最终审判。
当他面对争议,在社交平台写下“让时间去证明”时,或许没想到,时间真的给出了证明,只是结果并非他所愿。
参考信源
凤凰网财经发布于:河南省
